close

 

這一次主題設定為「告別」的家族排列,我是抱著「告別三十歲前的自己」,希望在今天設下一個分水嶺,今後重新出發的心情來參加。


十二月我即將滿三十一歲,五個月前,我離開了上一份工作,那也是我至今時間最長的一份工作,共做了二年八個月。想停下來的原因說起來有點模糊,可是當時的我覺得很重要。「三十而立」這個觀念,越接近三十歲就感覺越急迫,但真正年滿三十歲之後,我卻產生了很多疑惑,包括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思索:「我此生所為何來?」「什麼是真正的成功?」「我要如何才能快樂?」當時我覺得無法從那份工作中找到生命的目的、成功的喜悅以及快樂,所以下定決心離開那裡。


這幾個月我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,嘗試跟過往的自己對話。一開始我去參加了內觀課程,透過覺察自己細微的身體感覺,了解情緒生成的過程和解脫之道,課程期間感觸非常深刻,回台北之後認真靜坐了一陣子,可惜意志不堅,半個月左右就荒廢了。


脫離上班生活剛開始,我覺得非常輕鬆快樂,什麼事也不用做,想幹嘛就幹嘛,不過這種無所事事的快樂很快就開始變調,漸漸地我開始焦慮、自我懷疑、莫名地沮喪,一方面是原本出國旅行的計畫,因為遲遲無法痊癒的腳傷一再拖延,看似遙遙無期;一方面是過往累積的負面情緒,因為生活有了很多空閒,而逐漸佔據我的心;還有對於未來的茫然和擔心,不知道就這樣停下來究竟是不是正確的選擇?心裡常常一團亂。


有一天,我偶然在書店看到一本主題為「轉變」的書,深感共鳴,我根據書中的引導,同時也受到一位尊敬的女性長輩的鼓勵,開始動筆寫下我生命中的各種「結束」,希望可以在眼前思考的混沌中找到一些線索,朝向新的開始前進。


從我寫下來的兩萬多字中,我重新觀察自己的個性、過往的習性模式,也重新看待生命中的各種事件。在過程中,我盡量客觀的看待自己,描述我遇到的這些人那些事,雖然還是難免偶爾帶著批判的眼光(不知從何時開始,批判自己已經是長年累積的習慣),但也的確感覺到過往的事件緩慢地平息下來,不再引起太大的情緒波動。就在這個時候,尚秦老師在臉書上貼出「告別」家族排列的訊息,我心想:該是時候跟過往的自己告別了,於是立刻報名參加。


當看到代表「以前的我」的同學走出來,她說「好像空空的,想對天空呼喊……誰可以接納我?」,我覺得很契合自己以前的狀態:總是在尋找什麼,常常會對神呼求,請祂告訴我生命的答案。我想填補生命中的某種空缺,但並不處心積慮想抓緊什麼,好像一直在漫遊,無法聚焦在一件事情上,同時希望有一個人,或一個力量可以接納這樣不完整的我。當代表「天空」的同學出現,我頓時感覺安心,覺得漫遊的過程好像不再那麼漫長難捱,無論如何,天空都在守護、照看著我,生命都是完好的。


當「以前的我」坐在地上,我以「現在的我」走向天空,我想拉起「以前的我」,一起並肩站在天空下,接受天空的祝福。當「以前的我」站起身的時候,尚秦老師問扮演「天空」的可愛小妹妹,現在比較想要看著哪一個我?(以前的還是現在的我)天空看了看我們兩個,回答:「都一樣。」我忽然領悟:原來我對自己有這樣的分別心,如果丟掉以前的我,那麼「現在的我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我一直在冀望一個全新的自己,會在某個時刻誕生,而拼命想擺脫過去,今天否定昨天,明天又否定今天的我,不斷地想拆毀重來。原來,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,「以前的我」並不是一個阻止我前進的障礙,也不需要被丟掉或告別,而比較是像剝洋蔥一樣,從舊的自我當中不斷誕生新的我。在那一刻,我接受了自己,接受生命是個過程,沒有什麼是需要從生命中剔除的,每一刻的選擇都可以是一種全新的創造,全然的接納帶來釋放的自由感。


 「那,還需要分水嶺嗎?」尚秦老師問,答案我已了然於心。


排列完後,同學回饋也令我感動:「其實過去的妳不會拖累妳,反而是可以給妳力量的。」接受自己,和過去和解,這個領悟好像很簡單,我卻繞了好大一圈才明白。謝謝尚秦老師,和那天交換生命的同學們。     ~ H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虹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